送交者: 桂铭 于 2004-12-27, 22:11:26:
“没错,带着孩子去公园,给他讲为什么花是红的,树是绿的,这是一种培养方式;但难道世界只有一种可能性吗?”
这样的逻辑推理方法不恰当吧?人家只是推荐某种方式,并没有排斥其他方式。你跟萧愚一样,靠这种欲加之罪的逻辑把人家打成“唯一”反革命,不是你的逻辑水平差,是你的作战目的的需要吧。
“以我个人为例: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健全的
“人”,是在14岁。...但请别以为,这样的变化是我
父母对我精心教育和设计的结果——那只不过是生活的变动让一个人性格成熟后的自然变化”。
14岁以前,你的父母至少为你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还有以他们的言行帮你树立一些良好的习惯等,为你的14岁以后的“独立”成人打下基础,你应该感恩。如果你教过初中的孩子,你会知道仅仅有天赋是不够的。否则,你的成长就是所谓的天才模式了,岂不自打耳光?
“刘亦婷有没有过人的长处,我们看不到,因为至今她“非凡的素质”并没有任何的表现,除了她“非凡的运气”,我在这个女孩身上看不到任何与天才相关的闪光点”
刘亦婷父母到底怎么贿赂了介绍人,从而得到“非凡的运气”?你要是有证据,就摆出来。你跟萧愚一样,试图以“非凡的运气”论来抹煞刘家父母的教育心血。刘家的方法就算不能用于他人身上,在刘亦婷身上也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刘亦婷已经大学毕业,没有一定的功底,是不可能的。你应该讲点基本事实。
“如果我能在子宫里得知,我母亲在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就盘算着对我进行“业余研究培养”,我会申诉吊销她的执照;或者,我就躲着一辈子都不要出来,不给她押我去餐馆的机会”。
讲点人话好不好?虽然我也反对父母盲目强迫教育,但是,为人父母,关心孩子的教育培养何罪之有?怎么样防止盲目强迫教育,那就是老师还有教育专家们的责任了。不客气地说,绝大多数所谓教育专家,都是吃白食。
“传播教育理念的执照,肯定不是上了哈佛就有的。一个理
念是否应该传播,最重要的是它所依据的事实的真实程度”。
你说你也是上了名校,所以你的邻居才来向你打听学习方法。请学习好的人介绍学习方法,是常有的事。刘家因为孩子上了哈佛,才有人听他们的经验。这是常识,也是“依据的事实的真实程度”。啰啰嗦嗦废话半天,你证明了什么?眼红人家上哈佛了吧。
另外,赵宇清先生指出萧愚用不实资料批评他人,是不严谨的做法,目标明确,事实清楚,“偷换”了批评刘家的“话题”,把萧愚的弱点暴露出来,“转移视线”,你却失语,当然“什么也不想发”。
还有,亦群的[捍卫抑或倒戈?且看刘亦婷父母如何应对挑战]一文几乎是萧愚[九问]的翻版,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