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扬州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封克、周晓见等人团伙造假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天天xys 于 2012-06-19, 22:37:08:

扬州大学海洋学科团队封克、周晓见、董昆明、靳翠丽、缪莉学术不端、论文抄袭、团伙造假证据(一)

一、概况
本文主要是揭露扬州大学环境学院海洋团队封克、周晓见、董昆明、缪莉、靳翠丽,在有关植物的浸提液、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研究方面的论文剽窃、抄袭、数据造假等问题。
该团队通过剽窃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硕士毕业生李楠(学号:M060175)的论文,再通过种种学术不端手段,发表了11篇学术论文。其造假方式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1.    剽窃硕士论文
2.    大段文字拷贝、抄袭
3.    随意编造、篡改数据
4.    将图像转化为表格后重复发表
5.    更改图表颜色,外表后重复发表
6.    翻译成英文一稿两投
7.    先把ABC三点合起来发表一篇论文,再分别以A、B、C一点单独发表另外3篇论文

本文将对这些指控提供详细的证据。

二、所涉及的11篇论文
所涉及的11篇论文如下,带星号的为通讯作者,为书写方便,在以后的分析中,这11篇论文将以简称代替。

“周_3”
广玉兰、龙爪槐和黄杨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以下简称“周_3”)
周晓见,缪莉, 靳翠丽, 董昆明, 李楠,封克*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32 卷 第11 期 2010 年11 月

“周_龙爪槐_1”
龙爪槐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以下简称“周_龙爪槐_1”)
周晓见, 夏洁, 靳翠丽,缪莉,董昆明,封克*
安徽农业科学,2011, 39( 25) : 15322- 15324

“周_龙爪槐_1_英”
Study on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Sophora japonicaExtracts against the Growth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以下简称“周_龙爪槐_1_英”)
ZHOU Xiao-jian,XIA Jie1,JIN Cui-li1,MIAO Li1,DONG Kun-ming1,FENG Ke*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12( 9) : 1347 -1349,1354

“周_龙爪槐_2”
龙爪槐正己烷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机理的研究(以下简称“周_龙爪槐_2”)
周晓见, 夏洁, 靳翠丽,缪莉, 董昆明, 封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29) : 18135 - 18137

“周_龙爪槐_英_2”
Study on the Inhibitory Mechanism of Sophora japonica Nhexane Extract o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以下简称“周_龙爪槐_2 _英”)
ZHOU Xiao-jian, XIA Jie,JIN Cui-li,MIAO Li,DONG Kun-ming,FENG Ke*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1,12(10): 1543 -1546

“缪_3”
3种陆生植物化感物质提取液的抑藻活性研究(以下简称“缪_3”)
缪莉, 董昆明, 李楠, 周晓见, 靳翠丽, 封克*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 35) : 20246- 20249, 20259
“缪_3_英”
Antialgal Activities of Allelochem ical Extracts from 3 Terrestrial Plant Species (以下简称“缪_3_英”)
MIAO Li, DONG Kun-m ing, L INan1, ZHOU Xiao-jian, J IN Cu-i li1, FENG Ke*
AgriculturalSc ience& Technology, 2010, 11( 7): 20- 24, 28

“董_广玉兰_1”
广玉兰叶片化感物质的抑藻活性及GC-MS 分析(以下简称“董_广玉兰_1”)
董昆明,周晓见,靳翠丽,封克,缪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 29) : 18128 - 18130,18134


“董_广玉兰_1_英”
Research on Algistatic Activities ofAllelochemicals inMagnolia Grandiflora Leaves and GC-MS Analysis(以下简称“董_广玉兰_1_英”)
DONG Kun-ming,ZHOU Xiao-jian,J IN Cu-i li,FENG Ke,MIAO Li*
AgriculturalSc ience& Technology, 2011, 12( 8): 1191- 1194

“董_广玉兰_2”
广玉兰叶片浸提液中抑铜绿微囊藻化学成分分析(以下简称“董_广玉兰_2”)
董昆明, 缪莉, 李楠,周晓见,靳翠丽,封克*
环境化学,2011,30卷7期

“靳_广玉兰”
广玉兰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以下简称“靳_广玉兰”)
靳翠丽,周晓见, 李楠, 缪莉,董昆明, 封克*
环境污染与防治第33 卷第5 期2011 年5 月

三、学术不端详细证据
3.1 剽窃硕士论文

所有以上11篇论文的数据,都出自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硕士毕业生李楠(学号:M060175)的论文。李楠于2009.5月提交论文,2009.6月被授予硕士学位,而周晓见、缪莉、靳翠丽、董昆明于2009.10才开始在扬大环境学院工作,根本不可能参与硕士生李楠的研究工作,换句话说,周晓见、缪莉、靳翠丽、董昆明四人根本就没有做这11篇论文中声称的研究,属于典型的学术成果剽窃行为,将李楠的硕士研究中的数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达11篇之多。

3.2大段文字拷贝、相同结果图形在多篇文章中出现
1.    “周_3”论文1.3.1 与“董_广玉兰_2”论文1.2第一段基本雷同;
2.    周_3”论文中的2.1部分出现在“董_广玉兰_2”论文2.1第二段,只是把“1. 0、2. 0、4. 0g/ L”改为“1 g•L - 1、2 g•L - 1及4 g•L”,把 “95%以上”改为“97.4%” 等掩人耳目的小修改;
3.    “董_广玉兰_2”论文2.1第三段,出现在“董_广玉兰_1”论文2.1第二段,仅仅把数字的顺序做了调整,把“96.0%、98.0%、32.2% 和3.6%.”改为“96.0%、32.2%、98.0% 和3.6%”如此低劣的造假,实在是令人发指;
4.    “董_广玉兰_1”论文2.1第二段的后半部分也出现在“缪_3”论文的2.1第二段,98.0%变成了98.04%以掩人耳目
5.    “周_龙爪槐_1”论文2.3第二段和“缪_3”论文2.2.2后半段雷同;
6.    “周_龙爪槐_1”论文2.3第一段和“缪_3”论文2.2.2前半段雷同;
7.    “周_龙爪槐_1”论文2.4和“周_龙爪槐_2”论文2.1雷同,唯有数据值的差异,在后面的分析中,也会得知,这些数据也是造假;
8.    “董_广玉兰_1”论文2.2,2.3,2.4和“董_广玉兰_2”2.2,2.3,2.4几乎完全相同,仅仅做了把“可以看出”变为“从中可以看出”的修改, 这两篇论文的结果部分,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论文中大段文字拷贝的地方实在是太多,限于时间和篇幅,不在本文中一一列出。可以这么说,几乎没有一个主要实验结果,是只在一篇论文中出现, 都会重复出现在多篇论文中,以达到增加论文篇数的目的。

3.3 随意篡改、编造数据
3.3.1 证据一

“周_龙爪槐_2”论文研究对象是龙爪槐, “靳_广玉兰”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广玉兰。在两篇论文的2.1位置,两者的实验数据竟然一模一样。在对照组,叶绿素浓度都是由250mg/l提高到7天后的502mg/L, 在实验组,叶绿素浓度都是由250mg/L降低到7天后的38mg/l。不要说龙爪槐和广玉兰是完全不同的植物,即使是相同的植物,先后做两次实验,也不可能数据完全一样。非常明显是用其中一个冒充另一个的数据,造假到如此疯狂和白痴的地步,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3.3.2 证据二

“周_龙爪槐_2”中的图3和“靳_广玉兰”论文中的图1
粗一看,这两个图好像不一样,毕竟是不同的研究对象。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实还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周_龙爪槐_2”论文中的图3拉的比较扁。把两图重合,并且调节到相同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比例后,就会得到下面的图,可以看出这两图确实是完全重合。又是以龙爪槐代替广玉兰数据,或者反之。

3.3.3 证据三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看到“周_龙爪槐_2”论文中的图4 和“靳_广玉兰”论文中的图1b也是完全一样的,又是以一个冒充另外一个的伪造数据作假行为。

3.3.4 证据四
在“缪_3”论文中,对应于图2有这样的描述:“培养7 d后, 各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4. 95%、94. 19% 、93. 74% 和90. 88%, 在“周_龙爪槐_1”论文中,对应于图3有这样的描述:“培养7 d后, 4个浓度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率分别达到74. 95% 、94. 19%、93. 74% 和90.88%。”两文中的抑制率的数据完全一样,可以得出这两组数据肯定是同一个来源,那么所画出来的图也应该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对照两图中的25mg/L(25µg/ml)在第5、6天的曲线走向,发觉却不是一样的,“缪_3”论文第6天上稍微上凸,而在“周_龙爪槐_1”论文第6天却下凹,很显然作者是为了掩人耳目,故意修改数据,造成两图不一样的假象。是作者造假的铁证。

将 “25mg/L”改为“25µg/ml”也是作者故作聪明,掩人耳目的手段。
3.3.5证据五
“周_龙爪槐_2”论文中的图1和“周_龙爪槐_1”论文中的图4。

作者想让读者相信,这两个图的数据来源是不一样的,因为作者在“周_龙爪槐_2”论文中表明,7天以后,对照组的叶绿素浓度,从250mg/l增长到502mg/l,正己烷实验组从250mg/l降低到38mg/l;而在“周_龙爪槐_1”论文中,作者表明,7天以后,对照组的叶绿素浓度从238mg/l增长到421mg/l,正己烷实验组从238mg/l降低到68mg/l。可以看出,确实好像是完全不同实验来源的数据。
但是,对比这两篇文章中对应的图,好像又是非常类似。

既然是不同实验来源的数据,产生的叶绿素浓度的变化应该有些差异才合理。因为在两个不同实验装置内藻类,不可能在接下来的7天的生长周期内,每天都能保持同步。把这两张图合并,调节上一张图的长宽,直到上下横纵坐标的刻度完全重合,发觉,这两张图竟然完全一样!数据也是一样!并不是作者想让读者相信的那样,是不同的实验数据来源。这是作者编造数据的又一铁证。

3.4将表格转化为图像后重复发表
1.    “缪_3”论文表1中的3个条目中的“广玉兰”条目,转变为“董_广玉兰_1”、“董_广玉兰_1_英”论文中的图1
2.    “缪_3”论文表1中的3个条目中的“龙爪槐”条目,转变为“周_龙爪槐_1”、“周_龙爪槐_1_英”论文中的图1

3.5翻译成英文一稿两投

将发表的中文论文,直接翻译成英文,文字、数据和图表完全一致,也属于一稿多投!
1.    “周_龙爪槐_1”→ “周_龙爪槐_1_英”
2.    “周_龙爪槐_2” →“周_龙爪槐_英_2”
3.    “缪_3” → “缪_3_英”
4.    “董_广玉兰_1” →“董_广玉兰_1_英”

3.6更改图表颜色,外表,或者删除一些线后重复发表
1.    “董_广玉兰_1”的图3,4和“董_广玉兰_2”论文中的图4、图5一模一样,仅仅是改变颜色和纹理后重复发表;
2.    “周_3”论文、“董_广玉兰_1”、“董_广玉兰_1_英”、“董_广玉兰_2”的图1一模一样, 同一个图出现在四篇论文中,实在是疯狂;
3.    “周_3”论文中的表1出现在“董_广玉兰_2”论文的表1中,“周_3”论文中的表1为60个条目,“董_广玉兰_2”论文的表1保留其30个条目;
4.    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并且常常和编造、篡改数据结合在一起,已经在本文3.3章节已有部分说明。
5.    “董_广玉兰_1”论文中的表1和“董_广玉兰_2”的表2实质完全相同;

5小结
可以看到,周晓见等人是在剽窃硕士论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重复发表、数据造假等手段发表了大量论文。有关这11篇论文的学术不端问题,远远不止这些,由于时间限制,在本文中不再一一列举。 就从已经发现的问题来看,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必须予以揭露!
根据江苏省《江苏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规程》的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下列行为:
(一)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二)伪造或者篡改实验数据、实验记录与图片、文献引用证明、注释,捏造事实;
(三)伪造、篡改学术经历、学术能力、学术成果;
(四)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五)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六)违反正当程序或者放弃学术标准,进行不当学术评价;
(七)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
(八)论文或论著一稿多投或重复发表;
(九)采用不正当手段干扰和妨碍他人研究活动;
(十)其他学术不端行为。

周晓见、封克、董昆明、靳翠丽、缪莉等人至少违反了其中的,第(一)、(二)、(四)、(八) 条

6附录:涉嫌造假的十一篇论文、李楠硕士论文目录摘要, 部分造假的地方,已在原文中做了标记说明

(未完待续)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