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bosebose 于 2015-04-16, 12:48:23:
回答: 劣幣驅逐良幣=norm: 汉军系统"共和"激发后,能量不够,返朴归真(::) 由 bosebose 于 2015-04-16, 10:54:19:
自小家教良好,气质出众,深得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喜爱[1]。1944年,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的杜致礼认识了她的数学教师杨振宁。1947年,杜致礼隻身前往美国留学,进入宋美龄为她安排的美国著名女子学院“卫斯里学院”攻读英国文学。可是不久她父亲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家道中落,为了节省开支,杜致礼转到纽约圣文森学院。1949年圣诞节,杜致礼在普林斯顿中餐馆“茶园餐厅”邂逅了5年没见的杨振宁。1950年8月26日,28岁杨振宁和21岁杜致礼在普林斯顿举行了婚礼。杜致礼一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中文教师,她和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度过了大部分时光。他们一起携手度过了53年的岁月。杜致礼于2003年10月因病去世
记杨武之先生
来源: 陆俊巍的日志
记杨武之先生
第一次知道杨武之先生晚年是在复旦度过的,就像当初知道冯康先生竟然也在复旦教过书一样,心中掠过些惊讶:原来他也在这里。
或许和大多数人一样,杨武之先生初对于我,其身份首先是杨振宁先生的父亲。幼时读杨振宁传,杨武之先生在日记中书“振宁似有异秉”的段落,大概是我对这位我国第一代现代数学家的最初的印象,当初我还孩子气地翻遍了家中所有能我能找到的纸片,希冀这我爸也如杨武之先生一样慧眼识子,给我留下什么类似断语,现在想来倒是傻得可爱。
后来渐渐知道,是杨武之先生和其他前辈们,在清华中国数学筚路蓝缕的草创年代里,在联大八年抗战时时都有生命之虞的岁月中,在中国播下了现代数学的种子,陈省身、华罗庚、钟开莱、许宝騄终成大器。
这样前辈的前辈,在我心中似乎只能用来修饰教科书中的定理。而如今在我熟悉的复旦的小道上,竟有可能走过先生青布长衫的背影,现今又没有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不为来往匆匆的学子所知,顿生时空错乱之感。
杨武之先生名克纯,武之是先生的号,先生自己非常喜欢名字中的“纯”字,像纯数学一样纯。
一、
杨武之先生出生于光绪二十二年,属猴,杨家是并不富裕的大家庭。先生六七岁时,家中最小的弟弟得了重病,杨母拿自己仅有的一块钱买了药,煎好药后杨母手持盛药汤的碗进屋,在门槛上略绊了一下,失手将这仅有的药碗摔碎。杨母坐在床沿上,用手抚摸小弟弟的额头,一面哭泣,一面喃喃地说:“是上苍不给你吃药! 是上苍不给你吃药!”第二天早晨,小弟弟就死了。
在旧时代大家庭里的弱女子,幼子早夭,其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杨母常搂着杨武之两兄弟, 一面流泪,一面说:“克纯、克歧呀!你们只有好好读书,将来当官,才不被人瞧不起,才不受人欺负,这个大家庭没有人会帮你们!”
先生八岁时,杨母就染病去世了,先生甚至不知道母亲的名字,只知道别人叫母亲杨王氏,或许她从来就没有名字。
杨武之先生与夫人罗孟华的婚姻,并没有什么浪漫的爱情。杨父曾染重病,遍寻名医无果,结果一位罗姓医生一药而愈。杨父就建议与罗姓医生结秦晋之好,当时杨罗二人尚未出世。
杨罗伉俪虽然是指腹为婚,但一生感情甚笃。杨先生留学美国时,杨振宁先生尚未满岁。杨夫人听说留学生回国后往往抛弃发妻,在城市里找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子结婚。杨夫人在合肥乡下带杨振宁先生的时候,村边有一修道院,许多都是这样带着孩子被丈夫抛弃的修女。杨夫人后来对杨先生说,当时她已打算好,如果先生留学回国真的抛弃她和大宁子, 她就带大宁子去天主教堂。
杨先生说,他绝不后悔自己父亲指腹为婚。
杨先生留学过美国,杨夫人只受过蒙学的教育,夫妻二人却能相互包容,杨夫人陪杨先生度过了抗战、文革的艰苦岁月,一生相濡以沫。当然口角也时有发生,杨先生回国后受聘于厦大,一次系里通知开会,杨夫人只记得有开会一事,却忘了时间地点,先生当时颇不高兴,抱怨她文化低。事过几天, 杨先生吃惊地发现杨夫人曾用牙齿咬手臂直到出血,询问之下, 杨夫人说她恨她父亲母亲家穷, 没有钱给她读书。杨先生大为心疼,从此绝口不提罗的文化程度。
对于子女的婚姻,杨先生倒是挺心急的。我虽然早知道杨振宁先生是杜聿明将军的女婿,却一直误以为两家像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样,颇有渊源,后来才知不是如此。那时杨振宁先生在芝大求学,一日胡适先生突然要见他,说杨先生拜托他关照杨振宁先生找女朋友的事,然后胡适先生打趣道:“你们这一辈比我们能干多了,那里用得着我来帮忙!”后来杨振宁与杜致礼是在中餐馆结识的,倒是杨先生曾担心儿子和这位官家小姐合不来,写信劝过,但并不干涉。胡适先生在二人结婚后对杨振宁说:“果然不出我所料,你自己找到了这样漂亮能干的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