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insight 于 2007-04-26, 19:55:52:
回答: 〈读经只会让中国人更加愚昧〉中“经”到底是指什么?东拉西扯的,读起来稀里糊涂, 由 coubert 于 2007-04-26, 18:53:28:
道统断裂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孔子是在大道既隐、无可奈何之下,退而求其次,追求小康之治。1可见儒学不是先祖道统的传承,乃是先祖道统断裂的产物。
不错,孔子一生羡慕并倡导上古道风,但是:古道之行在於敬畏上帝,儒家却以为为仁由己。先祖的道德大化来自敬虔信仰,儒家却寄希望於君子之治。先祖以天为本,以天为法,儒家只知道以人为本,以人为法。先祖严格区别人与神,使罪人敬畏神;儒家只区别人与人,使小人敬畏君子。
尧舜禹、文武周公深知,凡是人,不论君子小人,都有不善之性,故率领人民仰望上帝的圣善和公义,靠上帝抑恶扬善。孔子、孟子和历代儒生,却指望罪人们发现、顺从自己的内在善性,靠自己抑恶扬善。
文武之道
商鞅、孙子和韩非之辈,深知人的罪性,却是顺其罪性,出谋划策,以人治人,以恶治恶,助成霸王之治。自然,没有哪一个中国人愿意承认这是中国的道统。实际上很不幸,以其积习不改、因袭不变而言,这倒是比儒学真实一百倍的三千年“道统"呢!
後世三千年文武之道,在春秋战国时代都已经形成了。文道者,或以阴谋诡诈克敌制胜,或以仁德王政征服人心。武道者,以人民的鲜血和生命换取国土和巩固政权。二者的精髓全在於一统称霸。
文武之霸,不择手段,流传至今。正义、道德、人的生命与幸福,统统被贬低为霸道的工具,完全从属於君王的野心。
这绝不是古老神州原初神圣的道统--谁能忍心说,这就是神州的道统?
忠於民信於神
《左传》记载,随国的季梁对随王说:“所谓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在上者一心为人民的利益著想,这是忠於民的表现;祝史官诚实敬虔地祷告,这是信於神的表现。"2
这句话专指君王而言。若对上下一致而言,神州道统可以用“信於神、忠於人"来概括。神州道统断裂之後,则可以用“不信神、不忠人"来概括。
权威的转移
人永远渴望自由,却须臾离不开权威。
当昊天上帝的权威在中国人心中消失,隐秘的罪性便如黄河决堤,一泻千里。没有了共同的天父,原来的弟兄姐妹便一如陌路相遇乃至狭路相逢的人,满是隔膜、谋算、吞噬、杀戮,直到杀出一个“人上人"来。
强人的权威终於代替了上帝的权威。
不幸的是,强人也是人,他的绝对权威导致绝对腐败,他的内在罪性一次又一次演成神州的痛苦痉挛。
中国不是没有法。只是中国的全部法、术、势理论,原本都是为强人霸道设计的。作为统治者的意志,它从来不曾、不屑、不求体现出普遍平等和永恒正义来--对春秋以降的中国人来说,这些辞句实在是奢谈,是臆语,是滑稽。人心中既然没有了上帝,普遍平等和永恒正义的信念来自哪里呢?於是一切只能以人比人、依人而定,所谓法,也只能是治人之法、专制之法了。
法的真正权威确立在人与人的制衡上。人与人的制衡确立在人与人的平等上。只有在昊天上帝面前,穷人与富人、君子与小人、强者与弱者、智者与愚者,才会有平等的自我意识和相互认知。
四书五经
中国人有四书五经。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尚书》、《诗经》、《易经》、《礼记》、《春秋》。
四书纯粹是儒家经典。五经虽由孔子编篡,毕竟是上古资料,内中飘逸著淳厚的上古道风。
《尚书》是神州最早的政事纪录,记录了尧舜禹、夏商周凡一千五百多年间,神州先祖们施政治国的理念和大纲:上帝是神州的主宰,在这位公义信实、全知全能、监察人心的上帝面前,邪恶不能存留,罪过必须忏悔,仁德必得赏赐--一个民族的多数人有了这样纯洁的信仰、不移的信心和高贵的信念,不就是有了从天而降的正义之声、道德勇气和向善力量吗?不就是得到了上帝通过亿万人心而赋予这个民族的巨大祝福吗?
《诗经》的多数篇章都有先祖祈祷的心声。天、帝、上帝,在《诗经》中出现了421次。孔子说 “诗歌三百首,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心思没有邪念。"为甚么?先祖们心中有圣洁公义的上帝,无论赞美还是抱怨,劝诫还是感叹,都带著敬虔之情啊!即使在痛苦、无奈和凄凉中,也不失盼望的底线--毕竟是上帝主宰著神州。
《易经》虽然以阴阳为法,以占卜为式,以吉凶为问,却蕴藏著一个奥妙的“天机",就是:天人互动,比一切都根本;天人相和,比一切都重要。故首条就是“乐天知命",3其次是“顺天休命",4然後则“自天佑之,吉无不利"。5乐天知命、顺天休命者,天必护佑之--持有如此信念的人,当是得著上天的莫大祝福了。《易经》中有如此恢宏的精义,後人却只拘泥於象数推演,实在可惜了。
《礼记》记载的礼典,行於周朝,承自夏商二代,6中心就是祭祀之礼。洋洋49篇,论及祭祀的神圣庄严和详规细则,如斋戒、祭物、祭器、服饰、陪侍、诗乐、情境等献祭要求,又涉及祭祖、家务、婚姻、丧事、饮食等行事标准,比之《圣经.旧约》犹太人的条例律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先祖尽心尽意讨上帝喜悦,礼仪典章均为此而设。他们相信神所悦纳的祭祀,使人的罪咎得到赦免。7这样一颗在上帝面前敬虔认罪的心,自然比千万种诫律和苦行,更能生发出自省和德行,且有释罪後的轻松、自由和宁静。
《春秋左传》是大道隐去之前最後一部经典,以真实、犀利、细腻的笔触,记下了神州对上帝的悖逆背离,揭露了智慧怎样变成诡诈,罪恶怎样道貌岸然,道德怎样成为工具。虽然作者的良知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神圣道统的力量还是依稀可见。
道德说教
将四书与五经比较一下吧!
四书充满了强烈的道德说教,却独独淡漠了一切道德的活水源头--人对上帝的敬虔信仰。四书的道德根据,是人性的自信。正是这个愚腐的、乐观的、诱人的自信,注定了她流传千古却只能是千古空谈的历史命运。
人性恶的自然发泄固然不道德,人性善的自我骄傲就能导致道德吗?以人的骄傲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美行,岂能算得上道德?不!唯有人性的谦卑,即人在上帝面前的谦卑,才是一切美行的真正源头,这些美行才算得上道德。因为唯有如此,人才不会将美行归功於自己,作为功明利禄的筹码,而只是敬虔地履行上帝赋予人的本份。
如此不是美人乃是美神的美行,曾由尧舜禹行出来,在五经中得以见,在四书中难以见。神州道统断裂了。
善的滋润
孔子孟子并不否认人性已经堕落了。只是孟子说:失落的善性是可以寻回的,寻回的善性是可以滋润的,得到滋润的善性是可以光大的。8
到哪里去寻呢?靠甚么滋润呢?孟子没说。在自己内心是寻不到了,已经失落了。大概要到君子、譬如孔子孟子那里去寻吧!後世国人正是这样做了。不是说寻不到,只是极为可怜有限。孔子孟子也是人,是需要敬畏祈祷上天、每日三省自身、依然毛病百出的人,其身上之圣善,充其量不过是圣善之溪流,绝非圣善之源头,实在不能涌成公义荡荡的浪涛,涤除人心的污垢。
孔子孟子啊!你们知道人心离不开圣善与公义的滋润,为甚么视而不见那圣善与公义的活水源头呢?那正是先祖的仰仗啊!噢,人的骄傲使你们只注目於人,注目於自己,却漠视那以慈爱公义滋润人心的上帝。
天人之德
先祖道统不是基於人性之善,乃是基於上帝之善;不是基於人的自以为义,乃是基於人的自以为罪。国人的败坏,起因於人之德取代了天之德,人之义取代了天之义。
尧舜禹时代,“以天为德",以人为不德,从而克勤克慎,敬天事人。舜说:陟天之命,维时维几,往钦哉!禹曰:慎乃在位,清意以昭,待上帝命!9
夏启以降,“以德配天"的观念渐盛,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10曰:天道远,人道迩;11又曰:圣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12人之德成了主导,助长了人的自义,虚化了天的公义。
到了春秋战国,只剩下“以德治人"。孔子所谓君子之治,孟子所谓仁政王道,均是这个境界。
後来大势所趋,竟是压根儿不谈德,不谈天之德,也不谈人之德,只谈法、术、势,“以法治人",以术治人,以势治人。天不再有天威,人不再有人德,只是彼此征服、彼此利用。
不幸的神州啊,你从崇高的信仰之巅,一落千丈,直滑到罪恶的谷底。
自由落体
这是必然结局。
有罪有限的人岂能自德自义?
在一片道德鼓噪中堕落的神州!
一旦人间没有了天道,一旦人不再敬畏上帝而沉溺於自己--哪怕是沉溺於自己的良善意愿,也必然像失了天手携持的自由落体一样,坠入人间罪恶的深渊。
这就是为甚么春秋伊始,中国没有驻步於孔子孟子设计的小康之治,却径直跌进了秦始皇的血火之坑。
钥匙不转到底锁就打不开,枪栓不拉到底子弹就上不了膛,人不彻底超越自己回归上帝就无法从罪恶中得拯救。
这就是为甚么孔子孟子大谈仁义道德,委实令人敬佩,却不能阻止滔滔罪恶的泛滥。他们没有抓住先祖道统的神圣内核,没有将罪人们带到上帝面前。
分辨善恶的果子
《圣经》记载,古蛇引诱人类始祖吃智慧果时说:吃吧,吃了以後你的眼睛就亮了,你就能像神一样分辨善恶。13
狡猾的恶龙,没有直接引诱人烧杀抢掠。它知道,只要以人之德取代神之德,以人之善取代神之善,以人之义取代神之义,人必陷入万般无奈、万劫不复之罪恶。人陷入罪恶中也不会自知。人自知了也不能自制。人要以罪为义,以恶为善,以丑为美,以伪为德,以利为益,以无知为智慧,以腐朽为生命。
恶龙得意了。在神州大地上,智慧果果真结出了智慧,这智慧却立即变成了狡黠诡诈,为神州制造一波又一波痛苦。
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果真结出了良善,这良善却立即变成了伪善,为痛苦平添著一道又一道光环。
祖龙未死
秦始皇是那只隐匿神州的祖龙吗?那只夏启乘著上天窃取天荣、亵渎上天的孔甲豢养激怒、後来投胎褒姒毁掉周朝的古龙,重重地将中国人戏弄了一番之後,真得随著秦始皇死去了吗?没有。秦始皇不过是恶龙所役使的一具行尸走肉罢了。古龙的涎沫,似乎早已浸入在真龙天子身上,文人墨客身上,平民百姓身上。
神州儿女啊,恶龙的阴霾已经使你的目光极为狭小浮浅。你竟然争论说:秦始皇用郡县制代替了诸侯制才灭亡14--不!不是郡县制,是人民的怨恨使秦始皇灭亡。15你们又争论说:秦始皇将天下据为己有才获罪於万代16--不!古代政治最公正莫过於秦始皇,他个人独尊,其他人一律拉平,百姓抱怨就少...17
神州,在你的瞳孔中,我已经看不见天空的蔚蓝澄明。你已被功利得失的罗网套住了心智,只剩下嗡嗡蝇蝇的小聪明。你里面的天光已经灭了,纵使你历数了先祖们的磊磊逸事,又岂能领会先祖们通天入道的胸襟呢!
注释:
1. 《礼记.礼运》。
2. 《左传.桓公六年》。
3. 《易经.系辞上》。乐天而不是知天,天不能为人所知,“君子不求知天"是也。故只求知命。
4. 《易经.上经》。休,除了享受安息之外,又有吉祥美善之意。
5. 《易经.上经》。
6. 《论语.八佾》:“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
7. 《诗经.大雅/生民》:“後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於今"。
8. 《孟子.告子章句上》。
9. 《史记.夏本纪第二》。
10. 《尚书.蔡仲之命》。
11. 《左传.定公十八年》。
12. 《左传. 桓公六年》。
13. 《圣经.创世记》三章五节。
14.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废王道,立私权...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15. 柳宗元《封建论》: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16. 王夫之《秦始皇》:秦之所以或罪於万世者,私己而已矣。
17. 章太炎《秦政记》:古先民平其政者,末遂於秦...夫贵擅於一人,故百姓病之者寡,其余荡荡平於浣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