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方舟子将申院士推上前台后,看热闹的人纷至沓来。有好信者去摆渡一搜,看了简历,一撇嘴,就这水平,也是院士?
其实,要是光看那些东西,现在学化学,博士毕业几年,甚至在读博期间,著述就可能比其强。
如果看申院士够不够格,不是和现在的人比,特别是90年代的人比,要和其同期的人比,和80年的学部委员比。我是搞化学的,所以就比较几个与其同期的学部委员。而且只列80年(含80)前的工作
邢其毅,北大80年学部委员,比老申出名的多。看简介,1936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去德国H.Wieland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完成芦竹碱的结构和合成。但搜索未见文章,不知道何种原因。
只找到一篇文章
ynthesis of the delta sleep inducing peptide by the classical solution method and its physiological activity. Nucleic Acids Proteins, Proc. Symp. (1980), Meeting Date 1979,201-5.
看样子,他也是靠编书进的学部委员,[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共振论的回顾和展望》《有机化学词典》《有机化学的电子理论》和《有机化学基本原理》。没细查,有的可能是80后的。
戴安邦,南京大学的,也是80的。
1 Tai A.P..Displacement of Hydroxyl Group from Aluminum Oxy-chlorideHydrosol and Basic Aluminum Chloride Solution.J.ChineseChem.Soc.,1940,7(10):129—137.
2 Tai A.P.Chen C.L.Effect of Salts on Adsorption of Erythrosin on Silver Halides.J.Chinese Chem.Soc.,1943,10(l):22—29.
3 Ta?A.P.,Tsai S.L.Aging of Basic Copper Carbonate Precipitat.J.Chinese Chem.Soc.,1945,12(1):55—65.
4 KoWoh T.C.Tai A.P.A Note on the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pper Tartrate Crysta1s.J.Chinese Chem.Soc.,1946,14:7—9.
5 戴安邦,吴佑礼.多价正离子的聚沉值和聚合作用.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2):119.
6 戴安邦,江龙.硅酸及其盐的研究Ⅰ.硅酸聚合的速度和机制.化学学报,1957,23(2):9098.
7 戴安邦,柳海澄.硅酸及其盐的研究Ⅳ.硅酸的电迁移性质.南京大学学报(化学版),1962:57—62.
8 戴安邦.硅酸聚合作用的一个理论.南京大学学报(化学版),1963,(1):18;中国科学(英文版)1963,12(9):1311—1320.
9 戴安邦,陈荣三.硅酸及其盐的研究V.氟离子和硅酸的聚合作用.化学学报,1963,29(6):384—389;中国科学(英文版),1965,14(1):73—79.
10 戴安邦,陈荣三,朱屯.硅酸及其盐的研究Ⅶ.一个较完全的N—曲线.南京大学学报(化学版),1963(1)20—29;中国科学(英文版),1965,14(10):1425—1430.
11 戴安邦,王占文.同多酸和杂多酸的研究I.钨酸钠酸化过程第一阶段中钨酸的聚合度.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4,8(3):395—400;中国科学(英文版),1965,14(4):568—572.
12 忻新泉,朱龙根,戴安邦.络合物反应动力学的研究Ⅲ.二氯四水合铬的水合反应速率与机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5,9(2):195—207.
13 忻新泉,朱龙根,张雪琴,孟庆金,戴安邦.碱金属助催合成氨铁催化剂的研究Ⅳ.合成氨铁催化剂中氢的状态和作用.化学学报,1978,36(1):916.
14 朱龙根,忻新泉,孟庆金,张雪琴,戴安邦.FeN2和HFeN2络合物的电子结构.科学通报,1979,24(15):690—693.
别的我就不查了,没时间。
还是那句话,评价一个人,要用当时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