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副校长杨纲凯说,随著投入科研发展的经济力量增加,加上政策配合等,获奖的机会自然较均等。他说,已发展国家每年投放科研的资金,佔国民生产总值约3%至4%不等,中国虽然仅得1.5%,但基数庞大而且集中投放,所以用于科研的金额不少。他指出,国家更计划增加科研的资源,深圳计划在未来数年增至7%,可惜香港仍只得0.7%至0.8%,比较「失礼」,台湾、新加坡等亦有2%至3%。他说,若本港投放的比例没大改善,虽不排除有个别成功例子,但数目不会多。
杨纲凯认为,要等待本土诺贝尔奖得主的诞生,仍需一段时间。他以电动车为例解释,控制系统、电池金属合成物料等,才是基础的创新科研,但发展中国家仍较集中发展汽车装嵌等下游科研,「这类科研再好也不会拿诺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