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逛台北时路过自己的小学附近,想回去看看。因为景物已非,只好跟着绿色的路
牌走。下午四点左右,正沿着当年拽着两公斤重的书包、怀着唯恐迟到的心情疾驰
狂奔的小路前行,忽然在两块绿路牌间横里伸出来一块棕色的招牌,上书五个大字
"殷海光故居",边上一排小字是地址,牌子顶上一根白色箭头指向左方。
殷海光在台湾的民主斗争史上赫赫有名,算是李敖的老师辈、胡适的学生辈。但在
俺读小学时已经过世,也从不晓得他的故居竟离俺的学校只有五十米的距离。
看看时间尚早,便弯进了那条小巷子去。
一转弯,便看见巷子底那扇半开的绿色大门。一扇门,把巷底塞得满满的。故居是
日本式的平房改建,这种式样一直到七十年代在台湾都还很常见,俺家的老房子也
是这个样子。这条巷子附近几间房子因为都是台大的教职员宿舍,才得以保持原貌。
故居里面其实不大,一会儿就转完了。但是俺转了一圈又一圈,心里越来越纳闷。
这房子的格局特别熟悉,磨石子的地板、带铁钩的纱门,有假山的庭园……不知怎
么回事,俺似乎都有印象,但是无论如何想不起来这些印象是咋来的。
带着满腹疑问,俺准备离开故居。出门前,见到在门口打开的信箱里塞着一封信。
俺(很不应该地)歪过头来看收信人的名字,上面写着梁XX。俺大吃一惊,忙把解说
员找来,先跟她道歉,然后说这个梁XX是我的小学同班同学,以前确实住在附近,
但是我从来不知道他和殷海光有什么关系。
解说员看着信封道,他们怎么还把信往这里寄,人都搬走了呀。然后才说,殷海光
是1969年去世的,夫人在里面住到1971年后就移民美国了。殷海光的学生、时任台
大中文系教授的梁荣茂,当时也住附近,为了保留故居原貌,向台大提出申请,要
求以维护人的身份住进殷海光的故居。梁教授在里头住了三十多年,一直到五六年
前成立了殷海光基金会,才把房子移交给了基金会。移交时,故居保持完好,殷海
光亲自动工兴建的庭园更是一草一木未动,连回国探亲的殷夫人都非常惊讶。
俺的同学,必然便是梁荣茂教授的孩子。他曾经在他五年级过生日时请跟他要好的
同学到他家玩,俺便在其中。当时对他家的大院子印象深刻。三年前俺回台时便开
始找这栋房子,一直没有找到。没有想到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再和这栋房子见面,只
是当时的大院子,现在看来成了小院子了。
如果不是那封寄错地址的信,俺可能会在报上一遍遍读到殷海光故居的报导,也可
能会一遍遍在故居里面转悠,但是一辈子不知道这就是我遍寻不着、幼年时和好友
们在里面度过快乐一天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