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fagus 于 2005-4-25, 18:07:15:
回答: 把59-61年说成“三年自然灾害”和把南京大屠杀说成南京事件哪一个更歪曲事实? 由 skywalker00 于 2005-4-25, 17:51:12:
安徽的大老爷把小岗村的故事越说越传奇
作者:老田
有一个民谚说安徽的官员们,善于和媒体精英合作说谎,制
造政绩的样板,或者把自己包装成为思想开放和“有办法”
的奢遮人物,促使自己升官发财。
安徽的老百姓说,这些大老爷们升官的高招他们也懂,并帮
助总结了一个顺口溜到处传唱:“先哄百姓再骗官,一直骗
到国务院;专家记者都帮忙,谎言永远戳不穿;前官爬到中
央去,后官跟着好接班;大家说谎齐出力,好处自然大家
摊。”
在安徽这个地方,在50年的时间里,有几个说谎有影响的人
物,先有1958年的曾希圣,再有1978年的万里,今天安徽大
老爷们还是继承着他们的好传统。我们特意帮助总结一下他
们“说谎出政绩”的经验和教训,以提点那些还在官场路上
艰苦跋涉的“苦人儿”。
一、曾希圣靠自己的智慧骗毛泽东失败的教训
1958年曾希圣说一个冬天,全省要完成土石方工程量8亿立方
米,看看旁边的省区都把指标调高了,他就接连翻番,说要
完成16亿方,32亿方,甚至64亿方,还说32亿方是机会主
义。毛泽东批评他这样搞是要死人的,毛泽东还说自己打算
亲自去当他说的那个机会主义者。1958年刘邓为了用最小的
工作量去推动工作,就把“戴政治帽子”作为一种管理手法
使用,在他们亲自主持开展的“树红旗、拔白旗”运动中
间,一些个不积极主动作假出政绩的人,就被当作“白旗”
拔掉,“拔白旗”还不是今天的“末位淘汰制”那么简单,
还往往要当作“敌我矛盾”处理,因此刘邓只是轻飘飘地下
了一道命令,就使得神州大地处处放“卫星”,祖国河山
“红旗”招展,除了树立了曾希圣这样一面红旗之外,还�
髁⒘撕幽衔庵テ裕拇ɡ罹矫婧炱欤馊龅胤胶罄丛
谌昀咽逼诘那榭觯丫阄酥C蠖怀腥狭醯耸
髁⒌暮炱欤峁Jゲ恍沂艿交嶂饕宸肿用蠖淖杌
鳎挥心芄慌郎先ィ徊还摹罢ā被故锹怀龅模愎
磺嗍妨裘裉斓木⒅饕逭呙腔故悄钅畈煌�
曾希圣的谎言失败,给后任安徽领导们敲响了警钟,他们善
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已经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大力改进:一是
在说谎的时候要邀请专家学者们参与,媒体记者尤其要搞
定,最后是亲自找铁杆记者,二是“上下级配合”和“前后
任呼应”都要通力合作,相互呼应,必要的时候还要农民
“自己”出来讲话,这样的谎言被戳穿的机会就很小了。
二、万里和记者合作的成功经验
在很久之后,当初的谎言不再符合需要了,现在需要突出的
是自己的历史功绩――如何瓦解毛泽东的合作化成就,这个
时候就不再强调什么“包产到户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了,而是要突出精英们自己的理想贡献。万里后来接受他的
铁杆吹鼓手张广友(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的访问,实事求
是地说了,中国的农村改革就是要实现他设想的“三个突
破”,头一个回合是突破学大寨的框框,第二个回合是突破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第三个回合是突破“不许包产到
户”。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小岗村也肯定要制造一个出
来,有了小岗村也要根据需要变一个样子。
万里自己告诉张广友说“肥西县山南公社群众自发搞了包产
到户,省委机关议论纷纷。1979年初,我让省农委派工作组
去考察,专门开常委会讨论,决定作为试点,不制止,不宣
传,不登报。后来我又两次亲自去山南公社考察,表示支�
帧V劣诜镅粜「诘陌傻交А?际乔那母愕摹O匚榧浅
峦ピ确⑾郑锼锹魃喜宦飨拢匚膊磺宄N液罄粗
懒耍彩钦鲆谎郾找谎郏タ疾焓被辜右怨睦!笨吹矫
挥校「诖宓姆痔锔久挥惺裁凑畏缦眨梢跃⒚侨此
蹬┟袷敲白派蓖方喾康奈O斩痔锏模痔镎饷葱〉氖虑
椋膊橙匆迸┟竦耐罚岢志商逯频墓膊掣刹慷家丫
党烧庋耍诘酪迳夏隳训阑共谎≡裾驹凇熬⒆炖锏呐
┟瘛蹦且槐呗穑�
真正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与农民完全无关,根据万里的回忆,
真实的决策过程是这样的“我跟耀邦讲,中央决定中规定不
要包产到户,我们支持农民的正当要求,会始终被看做‘违
纪’‘违法’,这样不行啊!是不是先开一次省委书记会,大
家通通思想。5月31日,小平同志作了重要讲话,热情赞扬肥
西和风阳的包产到户。此后情况有了好转,但还是吵吵嚷
嚷,全国性的争论并没有停止,有些反对的人手里掌着权,
他不同意你就干不成。于是,决定9月份开一次省委第一书记
座谈会。”“那时候,农业部门的一些领导,认为包产到户
破坏了集体经济,阻碍了机械化、水利化,思想很不通。我
兼农委主任,农委里思想转过来的也不多。我就抓了个杜润
生,他是邓子恢时代农村工作部的秘书长,实际经验多,也
有理论水平,又比较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我就请他来主
持起草会议文件,对文件作解释、说明。我的意思是想把
‘不要包产到户’改为‘可以包产到户’或‘支持包产到
户’。但是,会上争论很激烈,看来通不过。公开赞成比较
突出的,一个是贵州的池必卿,一个是内蒙古的周惠,一个
是辽宁的任仲夷,这是少数;多数表示沉默,有的还坚决反
对。……经过反复讨论,终于通过一个妥协性的文件,即�
泄仓醒�(1980)7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
任制的几个问题》。文件撇开包产到户姓社性资的问题不
谈,大讲包产到户的好处,……当时《人民日报》发了一篇
长文章,题目叫《阳关道与独木桥》,就是阐述会议精神,
为包产到户说好话的。”
在组织程序上面,我们看到这个改革过程,和文革发动过程
一摸一样,也是少数人把持文件起草过程,也是少数人把持
主流舆论,得以无视党内的组织程序和多数人意愿而推动
的。精英们在否定文革之后,接着又否定了毛泽东,接着就
否定了中国革命,实际上也已经可以全部否定共产党了,说
不定哪一天精英们又要批判改革时代的,那样他们只需要改
一个字,就可以完全照抄原来批判文革的大批判文章。所以
改革的功劳和发动文革的功劳一样,只能是归结于少数人。
万里先生不愧是“思想解放”的先锋,铁心支持邓小平改革
的功臣,在只有几个人支持的情况下,每一份支持的价值都
很高,支持者多了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在邓小平时代万
里升官进中央乃是应该的。
为了这个政策为人们接受,确实是需要“农民”出来讲话
的,媒体记者是很有贡献的,当即就安排了一条据说是农民
自己编的“民间谚语”――“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
万里。”这条谚语刊登在《人民日报》上面,并且到处引用
和宣传。老实说,我是大学毕业,还天天上网,也完全不知
道安徽和四川省委书记是,更不用奢谈知道这两个省的具体
农业政策了,在《人民日报》记者的笔下,那个时代的农民
简直就跟神仙差不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能够根据
高层争论的需要,及时地出来表述他们的意志。啧啧!毛泽
东时代过来的农民真实不简单。
根据原来的宣传,说“包干到户”的第一年,小岗生产队获
得了大丰收,全队粮食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猛增到12万多
斤。这个3万多斤可是最干旱年份1978年的产量。看见没有,
说谎花样可不少,真数据也一样可以用来说谎,只要有咱们
的知识精英们参加,说谎水平就迅速可以超越曾希圣,一个
人的智慧毕竟还是有限。而根据陈窗他们后来去做的访问记
录,集体农业时期小岗村的多年平均产量是19-20万斤,换
言之,小岗村分田之后的1979年,粮食年产量与集体化时期
的通常年份相比,第一年的成绩是下降了接近40%!后来增
产完全依赖化肥投入的增加。知识精英们编造的“以真话为
依据的花样谎言”掩盖的事实是这个。
为了保证产量和政策成就这个纰漏被人发现,官员们把小岗
村由生产队变成大队建制,把旁边的生产队合并进来,对外
还是叫做“小岗村”,这样不仅可以确保万无一失,而且可
以使得分田的“增产成就”急剧翻番,你没有想到说谎可以
高明到这个地步吧。
三.今天安徽领导欺骗总书记的法术才是炉火纯青
万里的谎言还主要是针对老百姓和下级官员,因为中央一级
的事情他们自己就可以搞定。而今天的大老爷们已经懒得跟
老百姓说什么了,老百姓他们可以整服帖,只需要对上级说
谎,我们看看安徽的大老爷们是怎样“让事实说话”“让农
民说话”去哄骗前总书记*的。
根据《中国农村调查》一书的作者访问,小岗村最神奇的面
貌变化发生在1998年,凤阳县教委给小岗村建设了一所小
学,建设速度奇快“一所可容师生一百六十人,从一年级到
五年级一条龙五个班的小岗村小学,六月动工,八月竣工,
确保九月一日正式开学的工程开始了。”
“省建设厅、省水利厅和省卫生厅联手要为小岗建造一座水
塔,说干就干,并于七月底完工,让小岗人破天荒地像城里
人一样吃上了自来水。据说,原约定由三部门平摊的五十万
元资金,只有建设厅的十万元到了位,水利厅和卫生厅的承
诺却都打了水漂,那四十万元工程款的缺口,最后只好由凤
阳县税务局垫付。”
紧接着,由凤阳县建委统筹,县委、县政府六部门联合出
资,为小岗村家家户户住房的墙面,一点不拉地刷上一遍涂
料,涂料一上墙,整个村子就好像摇身一变,光鲜了许多;
为提高文明的程度,又为一家一户建造了卫生厕所;“大包
干”的展览馆,也随后平地而起了;村支部的办公室,也因
为装修美化而“土枪换炮”了。这当儿,县建设局还按照省
厅的要求,设计出了四十套村民住宅的规划。工程扫尾之
后,总共用资二十三万元原是由本县宣传部、计生委、卫生
局、供销社、人武部和县建委大家伙一道“抬石头”,谁知
五家变了卦,建委赖不掉,咬着牙垫付了其中的二十一万两
千三百三十二元,余下的一万七千多元就不愿再出,害得施
工单位多次上门讨债,直到我们采访结束,此项“狗头账”
尚未扯清。
要说,还是凤阳县电信局雷厉风行,接到任务,立马就替小
岗村家家户户装上了程控电话,而且事情办得漂亮,明说收
费,实际并没让小岗人掏多少腰包,电信局是用贷款解决
的,从银行贷了一百万元,至于将来连本带利这钱谁还,自
然成了糊涂账。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之前,小岗人虽然修不起路,但
并不说明小岗村就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再早,江苏省张家港
市长江村曾投资一百二十万,无偿地为小岗铺了一条取名叫
“友谊路”的水泥路。只是美中不足,四公里路段的两边光
秃秃的,不好看,现在凤阳县林业局的队伍开进了小岗,虽
然正值五黄六月,酷热难当,他们却自有办法,不但自筹资
金从百里之外的凤台县林场买来八百三十棵蜀桧,每棵都在
两米高以上,而且搞起了科学试验,将起运的蜀桧都在根部
包上营养土,趁夜抢运,当天入土,还专门雇用了两位懂业
务的工人,吃住在小岗村,精心浇水、培土、看护。高温植
树,棵棵成活,为了这桩奇迹,凤阳县林业局的技术员由此
撰写出的论文,后来还荣获了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以上各项工程总投入两百七十万零一千四百元,无偿的
人力以及各家自备的材料,当然不在其中,那是无法统计
的。这一项又一项工程,变戏法儿似的出现在小岗人的眼
里,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直到了一九九八年九
月二十二日,*总书记来到了小岗村,小岗人这才恍然大悟。
……
小岗人显然还感到委屈,他们说:你早不帮,晚不帮,
单拣江总书记要来看望小岗了,小岗村的小学校就开办了,
墙也带彩,路也变平,“大包干”的展览馆也冒出来了,两
排冲天的蜀桧也平地而起了,家家户户电话也通了,厕所也
变了,也都喝上自来水了。除非傻子看不出来,小岗村由
“温饱”一下成“小康”,显然不是变给小岗人看的。
事实是,没有假如。总书记和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已经基
本达到“小康”的小岗村。
根据另外的消息来源,前总书记*就是在这个“眼见为实”的
小康村里面,听到事先安排好的汇报:“农民就怕政策
变”。看见没有,20年后的小岗村农民,还不知道自己的需
要,发生了那些变化,还在为万里和他当初的对立面之间的
争论和是非操心,还在根据安排去论证万里比他的对立面正
确,“农民”至今还这么关心他们的老领导,20年如一日还
去坐实谎言,到了这个地步,谎言还会破产吗?
阅读全文(37),回复(0) | 引用(0)
发表评论: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管理登陆
Copyright (C)2004 yefaa.com.cn , powered by oBlog ver2.0
页面执行时间:78.125毫秒,页面累计刷新1815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