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在中国和美国住院有什么不同   作者:李长青   我对中美两国的病人住院制度都比较了解了,所以可以就这个问题说一说。 希望对大家求医有所帮助。   中国病人住院有两种渠道,一种是门诊医生开住院票,一种是通过急诊入院。 而美国病人住院则基本只有一种渠道,那就是通过急诊,其他渠道住院不能说完全 没有,但极为少见,等同于无。   这个区别主要由门诊能够治疗的范围决定的,很多在国内需要住院的手术和 治疗,在美国都可以在门诊完成。比如肿瘤病人的化疗,很多介入和开刀手术。 虽然有习惯问题,但大部分是由制度决定的,这里不细说。   病人达到急诊后,先有急诊医生来进行初步的处理,如果判断需要住院,那 么就要请相关的专业的医生来查看病人,如果双方都同意,那么病人就可以进入 住院流程。这个过程少不了扯皮。常见的有普通病房认为病人病情比较重,普通 病房处理不了,需要收到重症监护室,而重症监护室一般病房很紧张,如果觉得 不是那么重,也会推会给普通病房。   也有的时候是内外科之间的扯皮,尤其是普外科和消化科之间。按照教科书, 很多疾病是在外科教科书上,比如阑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梗阻等等。但按 照外科的观点,很多这些病并不需要手术,所以会推给内科。在国内比较少见, 但在国外却非常常见的一种扯皮是在内科和骨科之间,关于骨折病人的扯皮。这 和国内医院的住院部设计有关。因为国内基本都是专科病房,住院病人由专科医 生负责诊治;而美国大多是全科病房,大部分病人是由hospitalist负责。   关于hospitalist,国内没有对应的职称和翻译。这里暂且称为住院部医生。 在美国是完成三年内科住院医培训后选择在医院专门诊治住院病人的专业。虽然 国内也有三年规培轮转,但那都是专科轮转,为下一步培养专科医生作为准备。   说回住院,在美国,当急诊和住院部医生,或其他专业医生达成一致病人可 以住院之后,急诊或住院部医生就会在电子病历系统里下达收住院(admission) 的指令。指令发送到住院部后,住院部就开始给病人安排床位。从发送指令开始, 病人就转由住院部医生负责,哪怕这个时候病人还在急诊科呆着。   在美国看过急诊的人都知道,到急诊看病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从进入急诊到 看上医生可能需要几个小时。这是因为美国的急诊人满为患,人手不足。即便是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被收住院,住院部的床位和人手也很紧张,所以很多还需要在 急诊等待很长时间。这部分病人要么由住院部医生跑上跑下查房,要么划入急诊 的过渡团队,美国医院管这部分病人叫做boarders。有很多病人从住院到出院就 一直是boarders。   国内虽然也有电子病历,但不管门诊还是急诊收病人,还需要医生手写签字 的住院票。门诊的住院票都是专科医生开的,而急诊的住院票由负责专门急诊会 诊的医生开。急诊医生邀请专科医生会诊他们认为需要住院的病人,专科医生如 果同意就会开住院票。其中很大部分的住院票是由内科住院总开的。而内科住院 总在一定程度上担任了急诊留观病人的主诊医生。   相比国外的住院流程,国内要繁琐一些。比如需要病人家属去住院部交住院 票,交押金。住院部要联系各个病房的护士长,后者上报空床位,然后再通知病 人住院。不过通过急诊住院的病人在各个病房相对是少数,大部分病人是从门诊 开票住进来的。   不同的病人来源决定了中美住院病人病情的差异。大部分普通病房的病人, 按照美国的住院标准来说都不需要住院。比如我所熟悉的内镜息肉切除,在美国 几乎见不到一个因为内镜切除住院的病人,全都是在门诊完成。偶尔有术后观察 和并发症住院的,但也是凤毛麟角。   但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住院对几乎所有人都是很不愉快的经历。除了病痛 的折磨,急诊所经历的拥挤、医生之间的扯皮、目睹其他病患的痛苦乃至生死, 以及长到看似漫无边际的等待,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巨大的挑战。   一些养老院和看护机构的病人,在临终决策上,除了选择“不抢救(do not resuscitate,DNR)”和“不插管(do not intubate)”,还标出“不送医 (do not hospitalized)”,大概也是不想经历这样的折磨。   新年伊始,祝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都不需要住院!   2025.01.30 (XYS20250131)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